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幼有着成为人民教师梦想的我,在1996年秋正式踏上讲台,成了一所农村高中的英语老师。怀揣教师梦,以叶老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指导,和成百上千的学生相伴而行的一万多天里,秉承“爱一朵花就陪它绽放,爱一个孩子就和他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中把爱与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灵, 逐步实现从“教”到“不教”。
“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这是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不教”?答案看似浅显却意味深长:从小处入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其能够“自学自励”。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作为教师,也不能只布置给学生做那些“无益有害的作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觉“精神身体都困倦”。因此,好的教育、好的教师一定要在“自学自励”方面下足功夫,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成为一辈子“主动有为的人”。
回首教学之初,20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区属高中,处于偏远的城郊,中招录取线在郑州公办高中里是最低的,生源来自三乡和更远的新郑、中牟等县区边缘的村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尤其是口语和听力。当我竭尽全力兴致勃勃地用全英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语言能力时,我发现,讲台下的同学们一脸茫然,似乎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面对习惯于死记硬背单词、没有进行过听说训练的他们,我必须重新备课,找到适合农村孩子的英语教学方法。
提着录音机再次走进教室,放进我大学时买的英文歌曲磁带,用一首英文歌曲《昨日重现》开启了听力教学之路,从最初不敢开口到小声哼唱,两节课下来,同学们从最初跟音不准的慌乱到连音唱准的淡定,当全班人兴奋地跟着录音机高声唱起整首歌时,歌词已经烂熟于心,字里行间的语法现象也顺势掌握了。当一首首英文歌曲在班级唱响,练习电影经典对白成为乐趣时,跟录音读背单词与课文也显得有趣多了,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才艺展示活动更是深入人心,从磕磕巴巴的口语交流到出口成章的英语三分钟演讲,语言课堂在学生争相发言与表达中活起来;课外英语阅读角开始只有我提供的杂志和读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借阅,各学习小组贡献出自己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丰富阅读角,听说水平和阅读水平自然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飙升,成绩提升随之而来。
正如叶老所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这届学生毕业二十年的聚会上,遍布于各行各业的同学们要求和我一起跟着旋律唱《昨日重现》,唱着唱着,大家眼角泛起泪花,当年在简陋的教室里跟着录音机磁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学唱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次次地倒磁带,一句句地重复,一遍遍地跟唱……,最终他们学会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英文歌曲,他们感受到死记硬背单词之外的学习乐趣与美好。
践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专兼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多年来,开展校级、年级、班级团体活动,辅导求助师生数百人次,助人自助,为心赋能,一次次帮助学生从心理问题的泥淖中走出来。在校团委和政教处的支持下,先后创立梦想天空心理社团和七色花园艺社团,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剧、心理活动月、校园关爱日等活动,为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带领学生创立团队,种植养护花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孔雀草园、向日葵园、油菜花田和麦田等特色园地,丰富了师生业余文化生活;2023年,郑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马瑞霞工作室”成立。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因为热爱,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踏踏实实做好学科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尽心尽力做学生的知心人和陪伴者,送出了一届届的毕业生,其中不乏一些家庭的两代人。
当微信上跳出“老班,你班的某某是我儿子啊”,“老班,俺妞也在你班呢”,不觉感慨万千,世界很大,有的学生,挥手说再见后便是余生无缘再见,世界很小,有的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他们和孩子一起又来到我身边。
《礼记·学记》道:“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与学生朝夕相伴中,日日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品味着热爱与相伴的甜蜜,我们就会觉得人间值得。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叫老班(师)好!
近三十年来,深受叶老教育思想影响,“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学生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源泉。写过近几百万字的教育博客和公众号文章, 记录学生和我朝夕相处点点滴滴的文章,也曾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
在追逐平凡的教育梦想之路上,我深深明白“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做教育,用热爱成就美好人生与幸福生活,在教学领域潜心耕耘,惊喜和收获便会悄然而至。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