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对疫情挑战

发表时间:  2020-06-24来源: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被认为是“具有深度不确定性、却可能产生类似恐龙灭绝式影响的‘巨陨石’现象”,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百年未见的大事件”,将给各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高等学校也必然难以独善其身。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高校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大多数线下课程改为线上课程,建立以课程为中心或以班级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体系,从授课计划的制订与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变与实施,到督导听课、考试评价等质量保障制度的重建。有专家曾认为,抗疫期间的教学改革不仅是对我国近十年来教育信息化改革成效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进我国教学形态创新变革的一次意义非凡的教育实验。

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线上教学,可谓成效巨大。但同时也暴露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线教学过程中平台流畅度、灵活性受阻;教师在线教学操作不熟悉,师生互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并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学生自我管理难以把控并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学生个人条件差异大等问题。我们还应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复杂性表现在它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包括学校围墙内的各种活动和交往生活。在线教学技术的革新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摧毁了旧的教学模式得以维持的现实基础——对时空条件的依赖。如何在虚拟教学环境中,以学习者新的学习心理为基础,以师生、生生新的互动形式为引领,进行实现新型的大学交往呢?

在线教育最大特点体现在它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开放的实时交互式交流。大规模是指其覆盖人群广;开放是指其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进行,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人人都可参与,不再局限于大学内部人员;实时交互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的测验、练习和提问,在机器自动评测等技术条件下可以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实现更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大规模、开放和实时交互三个词语来说,更具重要的交往意义,即通过突破大学围墙的集体交流,实现了扩展的知识一体化。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不仅可以充分借助其他人(包括课程组织者、教师和学习伙伴)实现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而且可以在合作学习内部进行任务分工,实现集体知识建构。与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同,这种集体知识建构由于加入了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变量,更具有情景性、协作性、会话性,所实现的“意义建构”也不同于个人的意义建构,即不是简单的个人信息相加,而是产生新的整合作用和集体价值。这种交往下实现的知识的一体化更是超出个人的知识体系,而呈现一定社会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在线教育被认为实现了“社会认知网络”的构建。同时,也只有实现了新型大学交往的在线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应对疫情挑战。

作者:河南科技学院民进支部 杨红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