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关于申报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的通知

发表时间:  2025-02-08来源: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民进各市级组织、省直基层组织:

调查研究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础性工作,调查研究的质量直接关系议政建言的成效,要坚持不调研不建言,确保建言资政的精准性。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聚焦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提高建言资政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加强上下联动,增进工作协同,促进成果共享,推动参政议政工作提质增效,展现民进履职尽责新作为,民进河南省委会现启动2025年度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课题为抓手,以调研为手段,以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来服务保障民进省委会各类议政建言活动,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课题发布、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成果转化等系列活动,促进民进全省各级组织联动互补,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专家型参政议政骨干。

二、申报对象

民进市级组织、民进省直基层组织。

三、申报要求

(一)具体要求。所有课题均以集体名义独立申报。课题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课题执笔人的工作领域或专业背景必须与申报课题相关;课题组成员可自由结合,鼓励跨领域、跨专业合作,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

(二)申报材料。填写《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申报表》(见附件2),申报题目可参考《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指南》(见附件1),亦可结合自身研究优势,自行设计题目,但必须站位全国或全省。

(三)申报数量。各市委会至少要申报3个调研课题,三门峡市总支部、周口市支部、漯河市支部和会员人数超过50人的省直基层组织每个组织至少要申报2个调研课题,会员人数不足50人的省直基层组织每个组织至少要申报1个调研课题。本着质量优先原则,每个组织课题申报数量上限为5个。

(四)申报时间。各申报单位收集申报表并汇总后,请发送电子版至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处邮箱:hnmj1206@163.com,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15日。民进河南省委会将对全部申报表进行评审,择优确定立项课题。

四、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坚持“年初立项、陆续完稿、因时转化、集中结项”原则。

(一)成果形式。申报课题获准立项后,申报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开展课题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撰写工作。调研报告内容分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部分,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要求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且有权威数据、案例支撑。报告切忌写成学术研究型文章,应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准,严禁抄袭、AI代写,结项评审时将严格审查。

(二)调研要求。深入调研是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的基础。每个立项课题即为民进河南省委会委托的同名课题调研组。课题组要深入调研,掌握丰富资料,了解真实情况,保障调研成效,民进河南省委会和民进市级组织将给予支持。

(三)结项时间。各申报单位请于2025年9月下旬将调研报告报送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处,民进河南省委会将于2025年10月中旬对课题进行结项评审。对验收合格的课题成果予以公布,并颁发结项证书。

(四)成果运用。课题成果归民进河南省委会所有。课题成果将用于民进河南省委会参加的各类协商议政活动,或转化为《零讯》、统战转报、社情民意信息。优秀课题成果将收录于民进河南省委会主编的《河南民进参政议政成果文集》,并作为2025年度参政议政工作先进单位专项评比的重要依据。

     附件1: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指南

     附件2: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申报表

附件2.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申报表docx(2).docx

 

联系人:王冰  18638682808

邮  箱:hnmj1206@163.com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2025年2月7日


附件1:

 

2025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指南

 

一、经济(1-50)

1.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3.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4.围绕“7+28+N”产业领域,培育建设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

5.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6.聚焦“两城一谷”完善创新布局,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7.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8.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9.加快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0.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培育算力产业生态

1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点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12.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3.加快我省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耐心资本

14.完善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15.增加收入、优化供给,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6.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17.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

18.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19.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20.营造宽松、有序、公平的发展环境,引领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2.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23.全面细化和落实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及配套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4.开展化解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25.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6.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27.推进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

  28.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29.完善我省“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30.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快培育枢纽经济发展新优势

31.加快提升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

32.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企业降本提效

33.推进社会物流成本降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34.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35.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河南自贸区更高水平发展

36.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

  37.培育外贸企业新动能,提升“出海”产品竞争力

38.优化我省内河航运整体布局,拓展中部多式联运出海通道

39.适应能源转型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河南新型能源体系

40.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41.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人口规模性返贫致贫

43.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44.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45.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效益

46.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47.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8.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49.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50.加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二、政治(51-60)

51.开展安全生产攻坚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52.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能力。

5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54.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55.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56.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助推平安河南建设

57.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58.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59.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

60.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保障能力

三、文化(61-75)

  61.推进黄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62.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

63.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64.打造“文化豫军”,建设文化强省

  65.推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全面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66.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67.整合文旅资源,推动全省文旅一体化发展

  68.激发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活力,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69.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70.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71.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72.发挥文博事业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3.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版权保护

74.加强出版物定价机制和监管体系建设

75.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四、社会(76-105)

76.适应人口变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77.推进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78.提升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

79.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管理

80.建设和完善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81.深化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

82.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83.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84.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激励、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差异化发展

85.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86.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87.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加大新形态就业人员保障力度

88.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89.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90.聚焦我省劳动力结构性供需矛盾,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91.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

92.深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93.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94.持续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95.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96.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97.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98.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99.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100.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01.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102.构建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政策支持体系,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

103.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

104.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105.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五、生态(106-120)

  106.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107.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108.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

109.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110.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111.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112.完善黄河防灾减灾体系,以高水平水安全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113.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

114.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新增长点

115.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11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17.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118.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19.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20.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