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两会风采】 从“职场性骚扰损害赔偿案”开始,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细数“两高”报告亮点

发表时间:  2021-03-09来源: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两份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听取“两高”报告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沈开举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解读“两高”报告的亮点。

沈开举表示,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大亮点体现在《民法典》实施上的新作为,通过对“两弹一星”功勋的名誉侵权案、“微信群侮辱人格案”、 “职场性骚扰损害赔偿案”、 “泄露涉疫进口冻虾万名消费者信息案”、“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权案”的审理,加强了人格权保护,充分彰显了《民法典》的人民立场和共和国人民的主权地位。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用数据说话,突出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宽严相济和刑罚从宽适用方面做出的努力。

最高法报告:

凸显《民法典》实施的新作为 人格权保护成为亮点

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沈开举认为,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着重强调健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这是一个亮点。因为法律适用问题,过去在不同级别的法院常常出现法律适用不同,不同地区的法院也会发生法律适用不同,甚至同一法院也会出来不同的判决结果。这几年,各地对这个问题反响强烈。今年,最高法报告提出建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类案检索初步过滤。如果案件有争议,由专业的法官会议研究咨询,法律适用分歧较大的案件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同时要求,高级别法院制定裁判业务文件和发布参考性案例时向最高人民法院备案,防止不同地区审判标准出现不合理差异。这一举措,是最高人民法院回应社会对司法体制改革。

沈开举指出的另一个亮点则是,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实施《民法典》上有新作为。过去一年,《民法典》实施有很多工作,比如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工作,废止了116件,修改了111件民商事司法解释,决定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系统规范的一次清理,废止了与《民法典》不一致的规定,保障了《民法典》实施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重点开展设计物权担保、婚姻家庭、时间效力等一批配套司法解释制定工作。同时开展《民法典》的宣传学习,提高人民法院的工作能力。

沈开举认为,第三个亮点就是,去年人民法院认真贯彻了《民法典》精神,加强了人格权保护。人格权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贯彻《民法典》,在司法政策上增加了“人格权侵害禁令”等规定。畅通人格权救济渠道,审理侵害“两弹一星”功勋的名誉侵权案件,绝不让人民英雄受到玷污,树立了崇尚英雄的良好风尚。

沈开举说,过去一年,人民法院还审理“微信群侮辱人格案”,坚决制止网络暴力。审理了“职场性骚扰损害赔偿案”,让性骚扰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还审理了“泄露涉疫进口冻虾万名消费者信息案”,禁止滥用权力泄露公民个人隐私。同时还审理“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权案”,确保安装监控不得损害他人的生活安宁。通过这一系列案件审理充分彰显了《民法典》的人民立场和共和国人民的主权地位。

最高检报告:

用数据说话突出体现“审慎用刑”

对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沈开举表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报告提到,持续清理长期未侦结的“挂案”,会同公安部督办的案件由5088件,为企业解困。对民营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的,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同时,探索督促涉企业案件的合规管理,促进“严管”制度化,不让“厚爱”被滥用。报告还提出了,是黑恶犯罪一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这就要求了地方检察机关在办理涉黑案件时严格把关,会同有关部门制定9个指导性文件,统一办案标准。这些举措解决了过去“执法一阵风”,“运动式执法”的问题,严格了法律实施,坚持了罪刑法定原则。

沈开举提出,最高检报告的另一个亮点是,过去一年检察机关在宽严相济和刑罚从宽适用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让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积极履行主导责任,携手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该用尽用、规范适用。全民审查案件事实、证据,不因认罪而降低证明标准。同时,区分案件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对依法可以不批捕和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数有了显著下降。审前羁押率从2000年96.8%下降到53%。这也是检察机关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过去动不动追究刑事责任的做法,并不合适。

沈开举说,过去不严谨的审前羁押也产生了大量问题,比如一些无罪的审前羁押,加重了国家赔偿的负担。刑法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人们受到了刑法的惩罚,自己和亲属就业、升学、参军、提干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使用刑罚应该慎重。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